正楷习字格——“八符格”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浙江省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学团
一. 研究意义
在语文课中,小学生不仅要认识大量的汉字,还要进行生字词的书写练习,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那么字形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字形的美观。把握结构规律,已经成了每个学生学习书法(写字)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生学习字形结构显得更为重要。
要改变结构不容乐观的现状,必须具备创新、捷进、实用的格式,便于实施,而且要适应现代化学生的需要,达到易懂、易记、规范的效果。为此,我在几年从事少儿书法(写字)教学的基础上,摸索出一种“正楷习字格——八符格”格式。
二“正楷习字格——八符格”
1. “八符格”设计的灵感来源
“八符格”是在综合总结前人的楷书法则规律,把握字体整体组合规律的基础上,把历代各书法家的书法规则:如唐代欧阳询的楷书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大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都有机融为一体,运用坐标原理和“黄金分割律”理论,把字体结构归纳成八种图形(符号),并继承传统习字格:田字格、九宫格、米字格,采用并发扬了回宫格的优点,结合中小学生硬笔和毛笔书法训练的实际及教学实际而设计的,所创设的一种正楷习字格。(见图一)
2、“八符格”的特征与设计原理
因为它具有八种图形(符号)的特征(见图2),故而称为八符格或八形格它适用于毛笔字,钢笔字,铅笔字的临写或教学。其特征是作一个正八边形及它的一条中垂线AB(主重心线);以正八边形的中心O为顶点,以它的一条中垂线OA为边,按顺时针方向作 ∠AOD=77°,角边的交点距离ED为半径,使2ED=FD,所截取线段FD是八符格式中的八条等长线段之一;在每一边上取线段,擦去多余部分,所得图形就是求作的图形(见图3并在本说明附注注明图形的①②③④⑤⑥专用名词),其计算方法:
内宫横边(正方形 边长×0.47)
--------------------------------------------------- ≈0.618 (黄金比例)
内宫直边(正方形边长×0.76)
斜水平线、主重心线(两线长度相等)与八条等长线段中每一条线段的比值为5:1。
3、“八符格”的教学价值
八符格(八形格)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有八条等长线段的分布,为“撇捺”的收放、出锋方向提供标准,为“横竖”的起笔、收笔确定方向;可以矫正视觉误差,避免在书写中出现疏密失协的弊病;斜水平线与主重心线相互作用构成支架及其重心线的存在,可以帮助习字者深刻理解字形的重心平衡及笔画疏密匀称的艺术效果;通过图形化(八种几何图形)的教学,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并且掌握字形的整体结构及笔画分布的辅助作用,有助于锻炼学习者对字形的形象思维,建立起一种从外形把握到细节分析,从比例参照到模式定位,不仅培养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及对汉字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而且培养了整体的造型意识。
4、“八符格”的书法学理论阐述
横平竖直代表最基础的原理(横平竖直在八符格中说斜水平线和主重心线),向来为人们所重视,横平象征平稳、稳定;横平竖直是写字的基本要求,横和竖常常是一个字的主笔,起到了保证字形的平正的作用。在习字格回宫格中,没有设制重心线,也无中心点,重心的位置难以确定,影响初学者掌握水平、垂直、平行、均匀及重心平稳的紧凑整体规律。
水平是书法造型最基本的要素,篆书、隶书基本上遵循有水平的原则,到楷书则稍变其态,以变动来求平。但楷书的横划不是绝对的平,它的笔势应由低到高,从左到右稍微带一点斜势;楷书的横经常向右上角倾斜,虽表面上不那么平,但利用首尾的两顿,又把它拉向水平,这是八符格横倾斜7——13的原因。回空格中无斜水平线,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有水平线,但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临写相当困难,往往会造成横书写过于平直、死板。不够伸放等毛病。(见图4、图5)
竖画(主重心线)在一个字中是主笔,影响字的重心偏正,如人站得歪斜看起来要跌倒。竖画居中的,一定要写得直,左右相对的,要向背分明等。八符格中斜水平线和主重心线互相作用构成支架,而回空格中不具有这优点,往往造成字形重心不稳,主笔(竖)歪斜,起不到支撑等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垂针竖或有悬针竖的字形中。(见图6)
横竖作用涉及到间架中的重心平衡,掌握字的重心,使字站得稳,汉子中有不少字本身便是偏斜的(多、母),但写起来却觉得平稳,这是能把重心安在中心线(主重心线)上,安的不妥,就失去重心,就不能保持字的平衡。
书法中结构以横画居多的,必然会涉及到平行原理,一方面它提供一种匀称、整齐的审美内容;另一方面,它又使一因子产生重复,在空间上构成一种节奏意蕴的艺术效果。传统的习字格如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的横竖的书写标准,都可以结合上下、左右分割,可以使习字者便于掌握结构的布白。但是横过于平直、死板,缺少险中求稳的变化。而其他格式中正因为它容易使结构比例失协、重心不平衡,因此更需要坚持平行原理。每个字都有四面八方扩张的笔画,但它们的出发点都在中心(中宫)即字的结构的中央部分,强调每个字的“中心”即强调字的造型意识,没有它,则结构松散,不连贯。以上是八符格设计斜水平线和主重心线的原因所在。当然,对于八符格中斜水平线和重心线长度稍长的原因主要基于对瘦长的笔画较多的字形需要,以及培养初学者大方、不拘紧的品质。
在传统的习字格中,米字格上的斜线是捺撇画收放的标准,只能提供字的中心位置和笔画分布的大概面目,而不能很好的为汉字在整体上构成直观的参照,而初学者在结构组合时,过多地依靠自己肤浅、不准确的感觉行事。而八符格根据初学者对汉字字形结构的理解不同,每个视觉习惯的差异,种种原因而设计的图形(八条线条),使人书写时,掌握字形中宫紧凑 和外放宽绰,进一步地结合上下左右的分割,可以使习字者便于掌握字形的结构和布白。特别是八条线条的分布,它为“撇捺”的出锋方向提供了标准。(见图7)例如图中“乃、者、家”等字有撇的笔画,“入、道、交”等字有捺的笔画,其出锋方向可在线条端点或是中间部分,为临习者提供“撇捺”收放的主要标准,为笔画分布提供了主要依据;为“横竖”的起笔、收笔确定方向。例如图8中“立”的横起笔在左边竖线段端点处至右边斜线段端点处,“作”字的竖,“可”字的横竖起笔、收笔图中用虚线表示。八符格中线条的分布,对笔画分布起着一定的作用,都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线段”的原理。元代书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有这样的心得话:“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它们有一个大致的部位,而无一定的程式,只要符合文字规范,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安排,但要达到既稳又巧,有变化,有呼应、有姿态、自然大方而不感到造作,长着不觉其长,短者不觉其短,浑然一体,千姿百态。
艺术的空间需要比例,比例考虑极其重要。因为比例原理决定空间构成的基调,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反映,它的各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汉字的组成,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等,每个结构部分所占的位置都有一定的比例,按比例写字就好看,否则就不舒服。如果格式中无横竖限定,容易使字的比例失协,显然在视觉上缺乏“度”的把握。因此变化是没有规律的,在直观上缺乏比例的,作为造型它们是不美的。写出的独体字,笔画自顾自,不会随势变化。写出的合体字各部分之间互不联系,失去照应,就会觉得松散,呆板。有时,有些字还会失去平衡(即失去重心),主要是不能掌握好各部位的规律。而八符格以黄金比例为核心,分割比例。均匀分割中,各部分的排列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审视内容。在长期审视过程中,它已凝结成一种确定的“度”;决定了这个部位和其他部位所占的地位各是多少的比例问题。实践证明,汉字结构(左右、上下结构如: 等比例)分割功能效果明显。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规律中求变化,又在变化中循规律的矛盾统一。由于八符格是一个对称的格式(形如“正八边形”)。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曾改变了欹侧的结构,而用较为短平的笔画,左右基本对称,字字都以正面的形象示人,因而具有庄重正大的气度。这样的结构是吸收古代篆隶书法纯从正面取势的处理经验,因时沿继下来,作为书法的结构方法。八符格给初学者提供视觉的对照,比较;当然书写成不对称的平衡,这样觉得更富有动势,它为书写得体的字,其结构提出来更进一步的有关各个部分之间的间距问题和笔画肥瘦、长短、繁简等变化,部位之间相互呼应、照顾,各占适当位置等搭配问题。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容纳在形如“正八边形”中,使每个字看起来没有过疏过密之感,达到疏密匀称的艺术效果。
比例的恰当,还要涉及到主中心线及其两边各有三条副重心线的作用。八符格中钟重心线的存在(见图) ,为字的部首、笔画的重心平衡的安排提供了条件。其中在八符格中,副重心线不用线段连接的原因主要针对初学者学习的需要,有利于掌握汉字书写结构。在书写中,习字者视觉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相同的,而视知觉功能截然不同,需要引导、培养、锻炼才能提高。通过形式训练,使之逐渐从概念上,从思维角度去判断、综合,把视觉上产生的外形因素(八种几何图形:正三角形、倒三角形、正梯形、倒梯形、切割圆形、竖长方形、横长方形、正方形。)与视知觉产生的间接内在因素(斜水平线与主重心线相互作用构成支架和主副重心线的定位,起到平衡中心的作用。八条等长线段的分布,为“撇捺”的收放、出锋方向提供标准,为“横竖”的起笔、收笔确定方向。)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对汉字结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其他习字格格式难以解决的问题。书法(写字)教学过程中,掌握字形整体相当重要。罗马时代《论崇高》说:“把整体中任何一部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地看是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把所有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当前的习字格回宫格、米字格、田字格、九宫格等存在“整体美”这种组合教学,但是在回宫格教学进程中,由于没有分制中分线(斜水平线)、重心线的视觉对照,比例不恰当,对于面的理解教学相当困难,往往造成比例失协,重心不平衡,“小气”等现象。八符格习字认为,字形容纳在“形如‘正八边形’”中,并规定所占比例大小,再采取点线面的结合。其中点(八条线段的端点)为起笔、收笔、出锋方向提供对照,线的作用为笔画分布提供主要条件(依据),面则为结构布局提供对照,大略地讲,八符格拥有了字的整体,使外延和内涵统一在其图形中。笛卡尔在《论巴尔扎克的书简》里说:“这种美不在某一特征部分的闪烁,而在有部分总看起来看,彼此之间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损害全体结构的完美。”这恰到好处地说明注重统一、整体组合,达到点线面结合的效果。八符格可以归纳成八种几何图形(符号)进行教学。八种面的存在为结构布局提供主要依据,八符格习字法认为习字格式中线条对笔画分布虽然起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机械的,其结果只能让习字者从客观上长期地依附于它,使人的主观意识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面的作用之大,则牵涉到整体的形象,疏密对比、内在的构成等等,因此着重于面的理解和教学。在八符格面的整体上,以最为直观的汉字造型特征为基础,根据初学者习字特点,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设计的以一个图形中的端点互相连接成八种图形;正三角形、倒三角形、正梯形、倒梯形、切割圆形、竖长方形、横长方形、正方形,进行图形化教学,建立一种以外形把握到细节分析,从比例参照到模式定位,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式。通过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锻炼初学者对字形的形象思维,培养整体造型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