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主讲人张学团简介:
中国著名青年书法家、书法教育专家
知名少儿书法艺术教育专家、知名艺术展赛策划人
中国第三代汉字习字格八符格书法专利发明人
中国第三代习字格八符格创始人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艺术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培训部主任,艺术专家委会员成员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弘扬民族文化 打造翰墨书香——“八符格”写字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八符格(中国)书法连锁教育创始人
八符格台州书法培训学校校长
浙江省优秀书法教育工作者
浙江省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
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
浙江省青少年书法家协会少儿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专利.八符格全国连锁加盟培训学校校长,教学总监
Ø 关键词:
“八符格”写字思维,从“方块字”到“圆形字”突破。
Ø 正文: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其中,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枝独秀,璀璨千秋。代表了博大精神的华夏文化的永恒魅力。作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汉字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曾因苍颉造字的传说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外还有结绳记事说、阴阳文化说、河图洛书说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的大量发现,这层面纱被逐渐揭开,露出庐山真面目。现代学者郭沫若认为,古人用手指表示数目,逐渐形成了汉字的数字。取代数字的是结绳记事,被认为是汉字起源说之一。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提出“天像盖笠,地法覆盆”的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并在此基础上说到有关“周天历度”时曾有“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说法。丰富了“数”的本质和源起。
《周易•系辞》所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远古时,人类用结绳、简单契刻符号和画图来记事。
太极八卦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肇始,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易经.系辞》有载:“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因此,孔安国《尚书》序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史记》记载:“太昊伏羲氏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纹)章,地应以龙马负图。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因此,关于文字起源,无论是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阴阳文化说还是河图洛书说,都无不体现和反印着上古先民们对天地自然的朴素认识和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圆方质朴的思维。
实证1:
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太极。
太者始之先,极者终之后。太极就是一个圆,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连贯而成的一种拳法。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开这个圆,离了这个圆便违背了太极的原理。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也就是说,这个“圆”,面对外力,不是对抗和冲突的,而是转化和包容的。
太极拳的招架便是攻击,攻击也便是招架,不能运用太极拳的方法攻击人的,断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招架。因为手手处处皆是圆圈,功夫越深,圆圈越小,有时尚不及见其转动,已尽招架与攻击之能事。以半个圆招架半个圆攻击,充分体现了形神契合,抱元守一的理念。
通过这个道理也形象的揭示了中国汉字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朽、璀璨千秋的深层次原因:能包容并蓄、能周流变通成为其得以悠长绵远千古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汉字发展演变
汉字的演化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历史的更替,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草书、楷书、行书、草书,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汉字七体”,并一直沿用至今,罕有匹敌的实用功能之外,历经千年一直散发出无穷无尽艺术魅力。一笔一画、一字一文、错落有致、浑然天成,或刚或柔,或似刀剑锋芒毕露,或似美玉圆润柔美,形如刀砍斧凿、行云流水,不一而足。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要梳理其脉络不难发现:从文字初期“依类象形”的模式开始,逐渐从符号和图案中规范独立,并奠定了棱角分明的“方块字”雏形。商周时代铸刻在器皿、货币、兵器等铜器上的铭文,笔画渐趋朴实、规整,内容更为繁密丰富。秦统一中国后,对文字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和简化工作,汉字统一于秦篆(即“小篆”),秦篆笔画瘦挺,其雍容和谐的结体无不渗透着秦王朝的专制与气度,端庄、凝重、肃穆。秦末继篆书之后,为抄写方便快捷,流传开了笔画变曲为直字形由“圆”变“方”,笔势活跃开朗的隶书。此后,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循着追求简洁、实用、美观的理念对汉字的继续分化,又出现了草书、魏碑、楷书等不同书体。此后,千百年来,视觉上的“方块字”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二十世纪末,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普及和应用,电脑、打印机和各种新新字体的出现,这种“方块字”的印象越发明显。
经过篆、隶、楷、行这几个大的阶段发展演变,我们通过对各种书体的形态结构进行概括、归纳,就可发现,汉字虽就视觉上而言是典型的方块字,但其本身的原始形态结构并不是纯粹方形的,而是一种外(椭)圆内方形的结构,这种“外圆内方”是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以及汉民族中正和平的审美标准的美学体现。不仅如此,这种“形方质圆”的思维,还对篆隶行楷草等各种字体的用笔、结构、章法等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欣赏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会发现,其中用笔、结构、章法自始至终无不适方圆辩证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具体到字体而言,甲骨文无方体则无端庄之容,无圆笔则无圆厚之姿;钟鼎文无菱圆则无奇变之态,无方笔则无雄强之气;石鼓文无方正则无傲然之形,无圆笔则无凝重之象;纂书无圆转则无浑厚之意,无方体则无挺拔之姿;隶书无扁方则无雄放之态,无圆笔则无内敛之征;楷书无正方则无楷模之样,无圆笔则无洒脱之致;行草无圆笔则无灵动之神,无方笔则无雄霸之气。因此称汉字为方块字并不准确,而称之为“外圆内方字”则更能说明汉字的文化内涵和结构特征。
实证2:
汉字经历漫长岁月的发生、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象征的过程,并非一簇而就,而是无数次历史演进,社会变迁,和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繁衍生息的洗礼分不开的,是几千年历史文化演进,无数次周而往复的衰退融合与新生的过程。类似于众所周知的“切圆术”,切圆术又称割圆术,是在《周髀算经》记载的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出于实践需要,由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首创,具体做法是以六边形为基础,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通过“切”割,会发现,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于圆形。
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刘徽,看到石匠加工石头,原本一块方石,经石匠凿去四角,就变成了八角形的石头。再去八个角,又变成了十六边形。一斧一斧地凿下去,一块方形石料就被加工成了一根光滑的圆柱。受到启发的刘徽采用这个方法,把圆逐渐分割下去,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边数依次加倍,相继算出正12边形,正24边形……直到正192边形的面积,最终得到十分精确的圆周率近似值:兀≈3927/1 250(3.1416)。同时提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率先提出中国古代“无限细分’和‘无限求和’的极限观念(“无限细分’就是微分,‘无限求和’就是积分),直叩现代“微积分”思想领域的大门。
这也象征了中华文明、书法发展史及书法本身,千雕万琢,逐渐臻于至善和完满的过程。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历史长河中一大批名垂后世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书法作品受到了后人敬仰,代表着中华书法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水准。钟繇、卫夫人、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千年演变积淀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同时出现的还有关于汉字结字书写规律的书法名家和书法专著,如集唐.欧阳询楷书结字三十六法,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等。
三.汉字书写思维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汉字形体所蕴含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审美思维,凝聚着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成果,闪耀着华夏子孙业已形成传统的心理思维信息,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以整体观照为基调,以摄形取意为特点,以辩证统一为本质,追求天地人合的和谐的思维特征。
当前,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是我国的主要文化发展战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升深入实施,文化输出作为一项主要措施进行深入贯彻和实施。于此形成强烈呼应的是中国书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学热”的兴起,不少外国人都在学汉字书法,联合国秘书长、韩国人潘基文就是其中一位。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各界,对书法教育和书法文化空前重视,也引起了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民族精神得到空前凝聚,化作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加之此前三十多年的当代“书法热”带来书法文化的繁荣,民族生活方式的传承,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休闲情趣的寻求,以及“民粹文化”的空前复苏,表现出书法文化的转移,社会关注的重点已转移,社会精神空间的扩大,全球化运作中社会文艺生活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汉字书法文化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审美思维也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全面的呈现,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视觉上的方块字,经过千年演变至今,可以说的上是万变不离其宗,依旧严格遵守着“形方质圆”的规律,只是这一规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忽视,埋藏隐没在了历史长河和灿烂的文明中。因而也造成了国人关于汉字结字规律的把握不准确,书写不规范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个问题,稍后笔者会具体进行讲述。
实证3.
如今书法艺术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的现状,打破人们长期形成的思维和习惯模式。道家认为,方有形迹可循,圆无具象可踪,因方入圆,即由实转虚,从而进入道的天地。由此思维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鸟窝”,我们就可以知道,圆圆的鸟窝,不但可以鸟卵聚集在一起,让所有的鸟卵能同时被巢内的亲鸟所孵化。而且具有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即便是遇到了暴风雨,鸟窝掉下来,因了圆形的巧妙构造也能避免鸟蛋的破碎,能完整的保护好小鸟不受损伤。简直可以说是悬浮在大树上的一个生命体。
“圆”的哲学蕴藉就是如此,起于一圆,一圆化为万千个圆,而万千之圆归于一圆,即生于圆,而归于圆,由此完成了一个圆型生命运动。
我国古代的圆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以对“圆”的亲和为源头,以儒、道两家的圆道观和阴阳五行时空观为核心,体现了自然及其合规律的运动与主体审美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思维模式,既合乎于自然,又超越了自然,成了人们在审美王国中所追求的“自由的境界”。方圆互为依托辩证,彼此融合影响,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四.八符格汉字书写思维突破
汉字是一个以形达意、与思维直接联系的独立的表意系统,因而汉字的结构系统体现出汉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这种样式不是把客观世界与思维主体对立起来,而是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出发,按照主体意识的评价和取向,赋予世界以某种意义。
汉字形体蕴含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审美思维等诸多思维,思维方式之间又互相制约影响,对于创造、掌握和使用汉字的中华民族来讲,这诸多思维已经影响和渗透到文学、医学、哲学、数学、天文学等许多领域,也体现和融化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超群,记录保存了汉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经过漫长岁月的发生、发展,它顺应、巩固和繁荣了华夏文明,也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可以这样说,汉字被创造和发展的历史,折射着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反映了我们祖先思维活动的形成方式。汉字,凝聚着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成果,闪耀着华夏子孙业已形成传统的心理思维信息。
因此,出于传承和实用两方面的考虑,千百年来无数书法大家呕心沥血,对汉字的结构、书写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大量关于汉字结字书写规律的书法名家专著,如唐.欧阳询楷书结字三十六法,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回到上一个问题,说“中国人写不好中国字”,原因很简单,你没掌握汉字书写规律,从深层次来说,汉字的书写规律是建立在汉字造字的原始内涵和汉字本质上,这个本质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汉字的“方圆性”,也就是说你先得知道,这个字,它内在的本质规律是什么。从汉字的起源发展来看,我们都知道,汉字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的,说到变化,中国字方正中就透着无穷的变化,并不该是严格意义的方块字,而是本质上的“圆形字”,因此,我们现在以“八符格”的原型说理论,将汉字看成圆形来划分结构。
简单来讲就是把视觉上外形因素(八种图形、五笔字型、八条线段等)与视知觉间接内在因素(水平、平行、均匀、分割、比例、横平竖直把握、主副重心线的考虑等)结合起来,建立了从外形把握到细节分析,从比例参照到模式定位,提高对字形的形象思维及对汉字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而且便于协调综合整体的造型意识。
专利习字“八符格”在继承上述古代名家书法理论著述以及多年书法教学实践基础上,运用“五笔字型方法”、坐标原理和“方圆学说”理论、“黄金分割律”理论,把字体结构归纳为八种图形(符号),依据汉字书写结构规律、书法造型原理与人的视觉习惯而创设,具备于书法入门、学习、教学、深造、研习、教育、培训以及形成书法文化产业各种功能。它以一个图形中的端点互相连接成八种图形:正三角形、倒三角形、正梯形、倒梯形、切割圆形、竖长方形、横长方形、正方形,如图,故而称为“八符格”或“八形格”。“八符格”的优势之一,在于它有八条等长线段的分布,为“撇捺”的收放、出锋方向提供标准,为“横竖”的起笔、收笔确定方向,把视觉上产生的外形因素(八种图形)与视知觉产生的间接内在因素(水平、平行、均匀、分割比例、横平竖直的把握、主副重心线的考虑等)结合起来,这样可以矫正视觉误差,避免在书写中出现疏密失协的弊病。其学理优势在于:斜水平线与主重心线相互作用构成支架和主副重心线的定位,起到平衡中心的作用。而在回宫格中,没有设制重心线,也无中心点,重心的位置难以确定,影响初学者掌握水平、垂直、平行、均匀及重心平稳的紧凑整体规律。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有水平线,但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在临写上往往会造成横书写过于平直、死板、不够伸放等毛病。通过这种图形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从外形把握到细节分析,从比例参照到模式定位的书写方法,不仅培养了“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和整体造型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容易掌握书写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步。
说到这里,笔者简单讲几句文字的功能。拿我们的汉字来说。首要的,是传承的功能,老祖宗留下这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责无旁贷得继承发扬并传递下去。其次呢,是它的实用功能,比方说:日常方便日常交流对话、表达学习和言传。还有一点,就是关于汉字形成的书法这门艺术,艺术的审美功能。简单说:就是写一笔好字,字如其人嘛。这就不得不说八符格这方面的优势和强项。也是这八符格中的奥秘所在。
你懂了它有八条等长线段的分布,为“撇捺”的收放、出锋方向提供标准,为“横竖”的起笔、收笔确定方向,也就找到了写好字的诀窍和门道,所以,你就会不知不觉发现,围绕汉字的这个“圆”原来写一笔好字还可以这么简单。
汉字外圆内方的特征,决定了书法中的结构、点画、笔法、章法、意境等方面都是汉字外圆内方特征的拓展与延伸,均蕴涵着方圆理念。而汉字的外圆内方,又是受中国人的宇宙观的启发而生成的。方圆观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境界。从根本上说,方圆观是中国人的宇宙生命意识的重要体现。方与圆,深深地植入了中国人的心灵,符合艺术的精神与生命的本质,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天人合一观与人本精神,进而使书法艺术真正成为心灵的艺术。汉字与书法皆源于自然。方与圆是从自然物象事象中经过思维高度概括而成的,凝结着中国人特有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意识。方圆的性格成为汉字书法乃至人品衡量的重要尺度。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汉字与书法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它们二者的发展都受着中国方圆宇宙观与方圆艺术精粹。
八符格的写字思维里,和中国汉字书法“起源发展演变”以及本身意蕴中固有的传统智慧和方圆内涵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的思维体系,即:融合国学智慧、书法教育、文化传承的八符格写字思维体系。总的来说,八符格书法教育在书法文化国学智慧育人功能上,完整的实现了国学中
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中庸之道、直觉思维、整体思维、
意像思维、循环变易、周而复始、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穷理尽性、情感体验、明心见性、渐悟思维、浑沌思维、
躬身践履、格物致知、反求诸己、顿悟思维、超越现实、
察己知人、辩证思维、安身乐命的精神境界和理念追求。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落实教育政策要求、培养学生道德人格、满足当代基础教育、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验基地、打造和整合书法文化产业等方面出发,就书法教育改革发展、科学创新、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等进行系统研究,旨在积极发挥书法教育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时刻,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基地的建设、对文化育人、文化输出、文化产业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为扎实我国人才培养、推进我国书法基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保驾护航,为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基础工程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因此,在当前大好形势下,我本人携八符格品牌,愿和在座每一位具备战略眼光、前瞻意识的商业精英,高瞻远瞩、把握先机、进行前瞻性思考和超前规划,共同携手努力,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赢的同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今现代通过什么样的载体良性地传承,在理论上实践上积极探求中国书法文化应有的人文品味、艺术格调与审美高度,追求良知,追寻忠诚,追求文化价值。真正求真于经典,提升于大众,引领于方向,积累于当代,泽被于千秋。实现从小技进入大道,从小我进入大我,从小众进入大众,从小文化进入大文化历史性进程的完美对接和华丽转变。
|